![]() 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前表面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防护门,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一端安装有出口,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另一端安装有进口,所述防护门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杆,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通过所述滑杆活动连接有缓冲板;通过在第一凹槽的内部设计第一弹簧与缓冲板,可以当外界物体撞击在缓冲板的表面时使得第一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缓冲板的端部在滑杆的外表面滑动,使得缓冲板处于缓冲,受到撞击时便于对外界物体反弹,减小撞击,不易变形损坏。 公开号:CN214333411U 申请号:CN202022999627.6U 申请日:2020-12-14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梁培民 申请人:Yixing Sanneng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27D17-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 [n0002] 现有的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回收重新利用,主要技术包括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分布广泛,如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力等行业,各种冶炼炉、加热炉、内燃机和锅炉的排气排烟;现有的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对防护门的表面防护,放置使用受到外界物体撞击时易造成变形损坏,同时进口不便于防护,在使用时易造成内部积累过多的脏物,影响装置的使用效果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现有的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对防护门的表面防护,放置使用受到外界物体撞击时易造成变形损坏,同时进口不便于防护,在使用时易造成内部积累过多的脏物,影响装置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n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前表面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防护门,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一端安装有出口,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另一端安装有进口,所述防护门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杆,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通过所述滑杆活动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底端连接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 [n0005] 优选的,所述进口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处开设有卡槽,所述进口的内部边缘处等距离开设有六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焊接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端部弹性连接有卡头,且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过滤网通过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紧压连接。 [n0006]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为环形结构,且所述过滤网与所述进口的内部结构相同。 [n0007] 优选的,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端部嵌入所述卡槽的内部,且所述卡头的端部与所述卡槽的内表面相匹配。 [n0008] 优选的,所述滑杆为环形结构,且所述滑杆贯穿于所述缓冲板的端部。 [n0009] 优选的,所述缓冲板嵌入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去,且所述缓冲板与所述防护门通过所述第一弹簧弹性连接。 [n0010] 优选的,所述防护门为矩形结构,且所述防护门嵌入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的内部。 [n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n0012] (1)通过在第一凹槽的内部设计第一弹簧与缓冲板,可以当外界物体撞击在缓冲板的表面时使得第一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缓冲板的端部在滑杆的外表面滑动,使得缓冲板处于缓冲,受到撞击时便于对外界物体反弹,减小撞击,不易变形损坏,解决了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对防护门的表面防护,放置使用受到外界物体撞击时易造成变形损坏的问题。 [n0013] (2)通过在进口的内部设计过滤网,可以将过滤网嵌入进口的内部,通过第二弹簧在第二凹槽的内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卡头的端部紧压在卡槽的内部,便于将过滤网与进口固定安装,在使用时通过过滤网对进口的内部过滤脏物,不易积累脏物,提高使用效果,解决了进口不便于防护,在使用时易造成内部积累过多的脏物,影响装置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n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n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门、缓冲板与第一弹簧结构示意图; [n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进口与过滤网侧面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中:1、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2、出口;3、防护门;4、缓冲板;5、进口;6、第一弹簧;7、第一凹槽;8、滑杆;9、过滤网;10、卡槽;11、卡头;12、第二凹槽;13、第二弹簧。 [n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1]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前表面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防护门3,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一端安装有出口2,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另一端安装有进口5,防护门3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7,第一凹槽7的内部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杆8,第一凹槽7的内部通过滑杆8活动连接有缓冲板4,缓冲板4的内表面与第一凹槽7的内部底端连接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6,可以当外界物体撞击在缓冲板4的表面时使得第一弹簧6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缓冲板4的端部在滑杆8的外表面滑动,使得缓冲板4处于缓冲,受到撞击时便于对外界物体反弹,减小撞击,不易变形损坏。 [n0022]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进口5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9,过滤网9的边缘处开设有卡槽10,进口5的内部边缘处等距离开设有六个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12的内部焊接固定有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端部弹性连接有卡头11,且第二弹簧13与过滤网9通过卡头11与卡槽10紧压连接,可以将过滤网9嵌入进口5的内部,通过第二弹簧13在第二凹槽12的内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卡头11的端部紧压在卡槽10的内部,便于将过滤网9与进口5固定安装,在使用时通过过滤网9对进口5的内部过滤脏物,不易积累脏物,提高使用效果。 [n0023] 为了便于安装过滤网9,通过过滤网9对进口5的内部过滤脏物,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过滤网9为环形结构,且过滤网9与进口5的内部结构相同。 [n0024] 为了通过卡头11卡合在卡槽10的内部便于将过滤网9安装后卡合固定,方便固定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端部嵌入卡槽10的内部,且卡头11的端部与卡槽10的内表面相匹配。 [n0025] 为了通过滑杆8便于将缓冲板4稳定控制,方便缓冲板4缓冲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滑杆8为环形结构,且滑杆8贯穿于缓冲板4的端部。 [n0026] 为了通过第一弹簧6便于将缓冲板4处于弹性缓冲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缓冲板4嵌入第一凹槽7的内部去,且缓冲板4与防护门3通过第一弹簧6弹性连接。 [n0027] 为了便于打开或闭合防护门3,方便闭合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护门3为矩形结构,且防护门3嵌入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内部。 [n002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过滤网9嵌入进口5的内部,此时通过第二弹簧13在第二凹槽12的内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卡头11的端部紧压在卡槽10的内部,便于将过滤网9与进口5固定安装,在安装后将进口5与外界设备连接,出口2与外界管道连接,此时通过进口5便于由过滤网9对内部过滤脏物,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内部不易积累过多脏物,方便使用,然后在闭合防护门3使用时,外界物体撞击在缓冲板4的表面时使得第一弹簧6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缓冲板4的端部在滑杆8的外表面滑动,使得缓冲板4处于缓冲,受到撞击时便于对外界物体反弹,减小撞击,不易变形损坏。 [n002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前表面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防护门(3),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一端安装有出口(2),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另一端安装有进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3)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7),所述第一凹槽(7)的内部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杆(8),所述第一凹槽(7)的内部通过所述滑杆(8)活动连接有缓冲板(4),所述缓冲板(4)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7)的内部底端连接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6)。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5)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9),所述过滤网(9)的边缘处开设有卡槽(10),所述进口(5)的内部边缘处等距离开设有六个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部焊接固定有第二弹簧(13),所述第二弹簧(13)的端部弹性连接有卡头(11),且所述第二弹簧(13)与所述过滤网(9)通过所述卡头(11)与所述卡槽(10)紧压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9)为环形结构,且所述过滤网(9)与所述进口(5)的内部结构相同。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端部嵌入所述卡槽(10)的内部,且所述卡头(11)的端部与所述卡槽(10)的内表面相匹配。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8)为环形结构,且所述滑杆(8)贯穿于所述缓冲板(4)的端部。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4)嵌入所述第一凹槽(7)的内部去,且所述缓冲板(4)与所述防护门(3)通过所述第一弹簧(6)弹性连接。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3)为矩形结构,且所述防护门(3)嵌入所述余热再回收利于装置主体(1)的内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3411U|2021-10-01|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 CN206846767U|2018-01-05|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器 CN209407330U|2019-09-20|一种高效型铆接机 CN207963493U|2018-10-12|一种侧移炉门 CN211713939U|2020-10-20|一种用于建筑工地的可拆卸的夯实装置 CN103528080A|2014-01-22|板式换热器除尘装置 CN210796751U|2020-06-19|一种便于移动的纺纱设备清理装置 CN212619711U|2021-02-26|一种带太阳能集热器辅助加热装置的空气源热泵烘干烤房 CN204502638U|2015-07-29|新型过滤网组件 CN204816018U|2015-12-02|治理冲天炉pm2.5微尘的袋式除尘器的密封检修门 CN203349663U|2013-12-18|一种熔炼炉除尘装置 CN203810376U|2014-09-03|一种可扫灰的低温省煤装置 CN204816051U|2015-12-02|一种带有导流装置及密封检修门的除尘器灰斗 CN209317234U|2019-08-30|一种用于净化脱硫脱硝的除尘机组 CN210506211U|2020-05-12|一种适用于热回收焦炉装煤推焦车的炉头烟集尘装置 CN213834455U|2021-07-30|一种高效装炉装置 CN204380515U|2015-06-10|移动式scr蜂窝脱硝催化剂清灰装置 CN212102237U|2020-12-08|一种带有活性炭的滤材结构 CN212855014U|2021-04-02|一种脉冲袋式除尘器 CN211210271U|2020-08-07|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电气柜 CN202955685U|2013-05-29|锅炉炉膛边角密封装置 CN212253813U|2020-12-29|一种插管式空气预热器用防尘机构 CN208839247U|2019-05-10|一种环境保护用滤筒除尘器 CN209471481U|2019-10-08|一种小区门禁用安防装置 CN212199336U|2020-12-22|一种新型淬火设备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999627.6U|CN214333411U|2020-12-14|2020-12-14|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CN202022999627.6U| CN214333411U|2020-12-14|2020-12-14|一种回转窑废弃物余热再回收利用装置|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